“好”的父母,能做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更有建设性的能量重新输出给孩子,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
父母需要不断地察觉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尽量放下对孩子的各种是非对错的评判,这样才能不断地成长,并与孩子同频沟通。
与孩子产生争论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在这时给孩子讲道理。
太喜欢讲道理,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其实背后的逻辑是: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所以我说的道理,你应该听。这样做会令孩子在沟通的时候感到极强的压抑感和被控制感。
我们可以仔细考虑一下:人们在辩论时最喜欢讲道理,因为道理是可以佐证自己正确的工具,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讲道理,目的还是想通过道理证明孩子是错的,在孩子有一点小瑕疵时讲道理,目的是为了矫正(人为控制)孩子的行为……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对家长的道理表现出超限逆反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时候,家长自己也做不到他们口中所说的正确的道理,这种双标行为,会严重地压抑孩子,让孩子愤怒和逆反。
在亲子沟通中,如果发生矛盾,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可孩子情绪的合理性,帮孩子处理或者允许孩子自行处理情绪,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沟通。如果家长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强行灌输道理,则会让孩子感到愤怒和压抑,沟通自然也无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