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便是该小说成为焦点文学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80后”皆到高考年龄了,高考独木桥上的厮杀白热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读“闲书”甚少,小说属于“闲书”。他们亲密接触过的好小说少,那会影响他们的高考胜出……
“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拍过黑白片,我初到北影厂时看过。不少看过老片的中国人,觉得新片未见得比老片好。
为什么呢?
因为老片具有十足的文艺片气质,特文艺范儿。在巨轮将倾之际,逃生几乎是有秩序进行的。虽也表现了惊恐和混乱,但基调是表现生死关头男人们的绅士风度的。特别是几位演奏家一直沉着地在已开始进水的舞厅中演奏不止的片段,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很多年以来,或许也是由于老片的影响,关于此次大海难中各种各样的人所表现出的将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甘愿选择死亡的崇高品格,在报刊中曾反复地、纪念性地旧事重提,留传于后世。但在某些书中我也读到过质疑的文字,认为实际情况被美化了。有的书甚至言之凿凿地写道——获救的以头等舱乘客为最;二等舱次之;死亡人数最多的是三等舱乘客。也有的书反驳此论,批评其言居心叵测——认为三等舱先进水,死亡人数自然会多,非属人为之歧视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