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凯利是正确的,那么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知觉的人会比较容易相处在一起,最后成为朋友。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研究者以REP测验以及其他人格测验所得到的分数来预测哪些人会成为朋友,而哪些人不会(Duck & Craig,1978;Duck & Spencer,1972)。这些研究者发现,大学新生一开始会以明显的人格与兴趣相似性来选择朋友。举例而言,大一学生会找那些同样喜欢棒球、舞会、摇滚乐的人做朋友。不过在几个月之后,他们会更加了解其他学生解释世界的方式。在学期结束之后,他们就不再会只根据表面上的相似性来交朋友,而是与那些在REP测验上显示出相似性的人相交。虽然你和好朋友也许会分享共同的兴趣或活动,但是只有这些相似性,并不足以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除非你们对于事件有相同的看法,否则在一些严肃的话题上可能无法产生交集。
研究者在探讨朋友决裂的问题时,也发现了支持这些理论的证据。当某个学校的学生升到二年级被鼓励搬出校园时,他们通常会选择过去大一的室友中,和他们有相同的REP测验结果的人(Duck & Allison,1978)。如果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友谊便会消退。建构相似性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恋情会持续,而有些恋情却无法长久。造成恋人们一开始就相互吸引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随着时间过去,如果两个人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的看法,关系便比较容易维持下来。举例而言,有个研究发现,如果两个人的建构相似性越高,他们的婚姻会比较幸福(Neimeyer,1984)。很明显,即使热情消退,建构的相似性仍可以维系婚姻。